English

恐龙 正在我们头上飞

2000-03-2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关捷

美国科学界为他专门举办了两次大型新闻发布会。在会上,全球500多名科学家频频向他起立鼓掌,人们将他和英国伟大的科学家赫胥黎的名字并列在一起,称他的科研成果的出现是继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以来演化科研领域最重大的事件。

1999年,一位名叫季强的中国科学家震惊了世界。

在中国地质博物馆,记者采访了这位曾使全球科学家为之瞩目为之倾倒的人。

季强,1951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7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88年取得博士学位。1990年11月至1992年4月,得到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赴德国跟随盛肯堡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威力齐格勒导师读博士后。在学习期间,由于研究成果卓著,多次受到德国科学界的褒奖。

1992年4月,季强谢绝导师的挽留回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威力齐格勒先生担心季强得不到重用,特意给中国地质矿产部领导写了一封亲笔信。他在信中说:“季强在我这里非常出色,发表了好多文章和专著。我尊重他的归国志向,希望贵方给他的科研以支持。如果他遇到了困难,他随时可以回到我这里来工作。”这年11月,季强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三年以后,季强调任中国地质博物馆做馆长。

季强不负重望。1996年10月,他在《中国地质》上发出震耳强音——“恐龙没有灭绝,现代鸟类就是现生的、会飞的、长羽毛的恐龙。”从这一年开始,在演化科研领域,科学家们心悦诚服地将心中的大师做了这样的排列:赫胥黎——奥斯特隆——季强。

“鸟是恐龙变的”,142年得不到证明的假说,赫胥黎的沮丧,奥斯特隆的无奈

1857年的某一天,一向以发表惊世骇俗观点闻名的赫胥黎心情很烦燥。32岁的他还是不肯像一般俗人所期望的那样安分。他头发凌乱地在宽大的书房里走来走去,不时地停下脚来去比较一下鸵鸟和恐龙(化石标本)的脚。忽然,他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接着快步走到书案前,抓起翎毛笔在本子上飞快地写了起来。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很快就向世人公布了一个惊人的假说:鸟类是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

人们以为赫胥黎又发疯了。

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恐龙早已灭绝。即使是有证据,在赫胥黎所处的年代,也还是不能被轻易认可,鸟怎么可能是恐龙变的呢?无论出自谁的口都是疯话,出自赫胥黎这个“十足的疯子”的口就更是疯话。

但是,赫胥黎是有根据的。他对当时他所能找到的世界各地的恐龙化石进行解剖,发现恐龙有30多个特征与鸟类是完全一样的。可是,他惟独没有在这些恐龙化石身上找到鸟类所特有的构造,即叉骨构造。其实恐龙是有叉骨的,只是赫胥黎时代还没有发现完整的化石标本。

他的观点却被他的支持者们一直保留到今天。古今科学家们以顽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寻找证据。遗憾的是,140年来谁也没有找到可以强有力支持赫胥黎观点的有效证据。到了本世纪七十年代,支持赫胥黎的人们渐渐泄了气,而反对派却占了上风。但反对派的观点维持到八十年代初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时,演化界的权威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奥斯特隆先生通过对德国始祖鸟、美颌龙和美洲恐爪龙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赫胥黎是对的,鸟肯定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屈于对这位大师的敬重,人们不敢说什么。可是,坚定的反对派却不免要在下面对奥斯特隆做鬼脸,而奥斯特隆对此又无可奈何,因为他的证据还没有能力阻止人们做鬼脸。赫胥黎是这样,奥斯特隆自然也不能例外。

那么,奥斯特隆缺什么样的证据呢?

他缺的是由恐龙到鸟中间的那个过渡性生物,他没有找到这种标本。他的比较解剖学研究缺了重要的一环。因此,面对做鬼脸的反对派,他只能耸耸肩而已。

证据从中国地下“钻”出来,历史选择了季强告慰赫胥黎

1996年8月12日,季强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突然门一开,进来一个农民。就是这个人的到来,一下子把季强推上了国际演化科研界的前沿,使他后来成为在国际同行看来是和赫胥黎同级的大科学家。

这位农民很诡秘地打开一个布包,里面露出一块70公分×50公分的石头。他说,这是从他家园子里挖出来的。石头上有一个清晰漂亮的恐龙造型:头昂着,尾巴翘起来,后腿蹬着,一副向前奔跑的姿态。它前肢短后肢长,牙齿呈锯齿状。季强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块典型的食肉性恐龙化石。这原来也没有什么稀奇。1995年4月,南京地质古生物学研究所最早发现这种化石,当时南京的科学家把它认作一块简单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收藏在仓库里,没有进行科学研究。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被错过了,但也正因为这样,季强才变得格外幸运。

季强反复地摩挲这块化石,他不肯轻易把它扔进仓库。因为这块化石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吸引了他,就是恐龙身上长着很短的纤维状皮肤衍生物。从骨骼学的意义上看,它是一条食肉性恐龙,但是,从世界现存的资料看,所有的恐龙化石都没有这种纤维状皮肤衍生物,眼下这个标本,是世界第一例。

科学家高度的敏感性,使季强变得异常兴奋起来。他一下子就想到了赫胥黎和奥斯特隆所缺的证据和环节。“这个标本会不会就是那种由恐龙向鸟演变的过渡性生物?”他以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名义收购了这个化石。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季强多次到“中华龙鸟”的故乡辽宁北票四合屯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最后,季强和他的学生姬书安根据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合写了一篇论文,在这年第十期的《中国地质》上发表。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化石上的皮肤衍生物具有分叉现象,这正是当年赫胥黎所没有找到的。”他分析道,分叉现象是羽毛的特征而不是毛发的特征。所以,这种皮肤衍生物应是羽毛而不是毛发。为了区别于现代鸟类的羽毛,他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原始羽毛”。同时,在这篇文章中,他正式将这种化石上的生物命为“中华龙鸟”。这样命名的根据有三,一是化石是在中国发现并由中国科学家研究的;二是这种生物长有原始羽毛,那它就是介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过渡性生物,取名“龙鸟”意思是说它既像龙又像鸟;三是这种命名表明季强支持赫胥黎鸟类是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假说。

一场罕见的世界科学家大战,季强舌战群儒。《自然》杂志一锤定音,大战以季强的胜利而告结束

季强的文章引爆了一场世界科学家的大论战。

有人说:“中华龙鸟不是鸟,而是一种小型兽脚恐龙。”

季强沉着应战:“要知道中华龙鸟是不是鸟,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鸟。关于鸟的定义是这样的,即在动物世界中只要某种生物发育了真正翅膀和飞行羽毛,不管它是否会飞,就可以称为鸟。按这个观点,中华龙鸟当然要划到鸟的范畴。”

有人说:“德国始祖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它之前的都是恐龙,它之后的都是鸟。”

季强针锋相对:“我不同意德国始祖鸟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的说法,尾羽鸟和原始祖鸟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中华龙鸟实际上比世上最古老的鸟还要原始,它生活在晚侏罗纪,属于真正的鸟的祖先。”

国际上,第一个做出反响的是加拿大著名恐龙专家菲力普库里,他来到北京看了“中华龙鸟”标本,基本同意季强的观点。可是临走的时候,他又提出疑问,“是不是德国的美颌龙?”

国内的一些反对派似乎在菲力普库里留下的这个疑问里找到了根据。他们发表文章称:“中华龙鸟身上的皮肤衍生物是毛发而不是什么原始羽毛”,甚至认为,“中华龙鸟”是个无效名称。

季强奋起反击:“中华龙鸟与德国美颌龙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中华龙鸟具有原始羽毛,而德国美颌龙没有;德国美颌龙尾椎只有30余节,而中华龙鸟尾椎达到58节;中华龙鸟的前肢具有三指,而德国美颌龙的前肢只有二指。至于命名是否有效,在国际动物学命名法则上有一个优先律,它讲的是一旦一个新的生物按照国际动物学命名法则在正式出版物上被命名后,这个名称就应该是合法名称。”

为找到更为翔实的证据,他在1996年到1998年三年中,多次到辽宁北票四合屯进行挖掘。1997年底,他在四合屯发现了原始祖鸟化石,1998年6月又在四合屯找到尾羽鸟化石,两种鸟都是属于中华龙鸟和现代鸟中间的过渡性生物,身上既有中华龙鸟的纤维状的原始羽毛,又有现代鸟的一些羽毛。

1997年4月,季强带着中华龙鸟化石标本来到美国蒙大拿大学,请化石分析专家马利希瓦尔教授对化石做生物化学鉴定。羽毛和毛发具有不同的蛋白质类型,而不同的蛋白质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抗体。根据这一原理,这位教授用羽毛和毛发抗体分别对样品进行试验,结果只有羽毛抗体产生反应,从而证明中华龙鸟身上的纤维状皮肤衍生物是羽毛,而决不是毛发。这是证明中华龙鸟是鸟的一个铁的证据。

季强的这项科学研究,自始至终都得到了国家领导人邹家华、宋健的大力支持。1997年4月,中国科学院正式表态,公开承认季强的科研成果。

英国《自然》杂志是世界最著名综合性的科学刊物,能在这个杂志上发表文章在科学界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前些年,中国科学家一年只能在上面发一两篇文章。从1998年6月开始到1999年6月期间,季强在《自然》上发表了三篇有关中华龙鸟的文章,《自然》1999年6月号,为季强隆重推出了彩色封面文章,杂志社还特意请美国加州大学的教授凯文派丁做评论文章。这位知名教授在文章中说:“中国发现的这个东西正是我们要寻找的恐龙和鸟中间的那个过渡性生物。”最后,编辑部发表文章做结论:中华龙鸟的发展是解决鸟类起源问题的新曙光,龙鸟之争已经结束。

全场欢声雷动,庆祝季强对演化科研的伟大贡献

奥斯特隆异常兴奋。季强的成功,等于帮助了他的成功,他所支持的赫胥黎的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被季强以铁一样的证据证明了。

1999年2月,奥斯特隆在美国耶鲁大学为季强举行大型新闻发布会,主题是“中国长羽毛的恐龙与鸟类起源”。奥斯特隆专门邀请了全世界500多名科学家出席新闻发布会。在会上,耶鲁大学公布了蒙大拿大学马利希瓦尔教授对中华龙鸟的化验结果。全场欢声雷动。耶鲁大学特别为季强举行了“扬子之夜”的酒会,庆祝鸟类起源问题的彻底解决,庆祝季强对演化科研的伟大贡献。

(《学问》第3期)

季强在办公室

“中华龙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